× 快速导航
新闻资讯
分类
CQ9电子国家级+15!广工新增这些一流本科课程……
发布日期:2023-06-16 02:36:20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学校一直以来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深化课程评价改革,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学校培育建设了各级各类课程类项目累计613门次,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省级一流课程87门、着力打造了“通专结合、线上线下、学科交叉”的广工一流课程建设体系。

  下一步学校将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遴选申报工作,推进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全力赋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切实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建成广工特色、国内标准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课程是一门将华侨华人史和华文文学融合在一起讲授的通识类课程,体现了“新文科”理念下的多学科思维融合的特点。在历史部分重点突出一个国家(美国),一个地区(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史,在文学部分讲授具有代表性的海外华人作家以及华文文学作品,试图将历史、文学学科融通、以更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

  课程以“建构有温度的历史”教学理念贯穿始终,以华侨华人为视角,让学生深入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变迁,以期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当下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中,树立一种更健全、更和谐的现代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1997年为面向全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2010年重构课程体系后更名“音乐漫步”,2017年底改革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在【智慧树】等平台上线,实现全国共享。至今共计300余所高校12万余学生选修。该课程2019至2020年被认定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和线年获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一等奖。

  课程为跨界性质的通识课,以音乐审美为主线,注重音乐人文情愫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强调音乐与科学审美相融合,贯穿文化自信与跨学科思维,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学手段的时代性与教学方法的多维性相融合、关注教学成绩与教育成效相契合。主要讲授内容包括音乐与心理学知识、音乐家构思规律、多种声乐唱法的表达、古今中外科艺交融的文明成果、中外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创作及论述。

  课程以培养艺术科学家和文明思考的工程师为教育理念。线上教学理念为:聆听音乐心语,感悟艺术魅力,借鉴跨界思维;线下教学理念为:化知识为能力,助思维再延伸,让心灵好滋养。给予学生一些审美知识、一些审美角度、一些审美批判为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管理实践,依托我校工科优势,突出“管工融合”的专业特色,从高端制造企业及转型升级制造的实践和人才需求出发,运用数智化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该课程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借助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和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营销策划与管理综合能力、市场研究与数据分析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本课程于1981年开设,先后成为学校精品课程(2008)、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和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2020年)。课程负责人张德鹏教授是市场营销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市场营销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南粤优秀教师。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CQ9电子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本课程以踏实基础和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进行精心的课程设计,依托学校蕴瑜课堂教学平台,一方面,通过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的“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融合,解决理论教学学时减少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动态跟踪学生学情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双混合”方式全方位培育专业知识牢固并具备创新设计思维和综合设计技能的卓越拔尖人才。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的主干课程,也是五年本科教育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课程基于“多源融合、德育润泽”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合一流课程建设,以创新教学改革为抓手,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特色,把握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维度的立德树人目标,构建“以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建筑设计教育模式。

  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多源融通: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探索多源融合的建筑设计教学手段;体验升维:依托教学、学习与教学管理的“一站式”学习平台,整合专业协同、产学合作、虚拟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多维协同的设计学习体验;德育润泽:强化专业知识等显性教学内容,又渗透德育思政等隐性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确保学生在建筑设计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将立德树人理念融于教学的主要途径。

  课程结合教研团队20年岭南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实践的丰富素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系统讲授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与核心概念、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岭南城乡文化遗产特色价值、当代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等内容,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围绕核心知识、当代热点与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与拓展,形成线上线下、课内知识与课外调研互补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保护观念与工作方法。

  课程团队始终紧跟国家战略对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早在2013年就围绕OBE理念开展了基于虚拟仿线年着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了我校第一门基于雨课堂的线年服务于国家新工科战略,立足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将课程实验案例化,开展项目式实验教学。

  从2018年起,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重组,打造了基于核心载体——贯穿式产品案例的、应用导向的实践-理论一体化混合式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创新实践,负责人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称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广东省在线

  本课程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值观为引领,针对当前VUCAH时代鲜明的环境特点,注重课程思政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围绕四个重点问题展开:1)新时代:创业者当前面临的情境是什么;2)新理念:如何通过可持续创业促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新思维:创业者是如何思考与决策的;4)新行动:创业者是如何行动的。

  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基本逻辑是思维-方法-行动,即培养正确的创新创业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创业方法,通过关注社会实践探索创新创业项目。课程由三大部分十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创业思维,解决在不确定情景下谁是创业者、创业者如何思考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关注创新创业方法论,解决创业者如何决策、如何行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关注创新创业行动,形成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综合性高层次解决本课程关注的四个关键教学问题,培养学生高层次“双元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与行动的能力。

  课程强调行动式教学,形成了三大教学改革创新点:企业-社区双驱的创新创业问题生成机制,教学-竞赛双驱的知识迁移机制,自主研发五步创业教学法。

  该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微积分,它既是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研究客观世界中连续模型的数学基础,它不但为学生的许多后继课程提供必需的工具,而且对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获得微积分、无穷级数与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和分析方法,能够将数学和专业知识结合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应用数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本课程获批“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出版了新工科数学基础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共建了Classviva在线学习系统,构建了“教学互长”的课程设计框架,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提供支持。

  本课程根据通用问题的求解流程,将以之对应的TRIZ应用流程分为识别问题、解决问题和概念验证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也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展开,使学生掌握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概念验证的创新方法相关工具的知识和应用。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施的同时,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自主选题,应用创新方法工具开展项目实践,以此保持课程学习的挑战度。

  本团队出版的教材已推广至国内二十余所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使用。将课程项目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申报的“创新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方法’课程建设”获得了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

  本课程是我校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人数最多的公共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围绕提升大学生基础实践能力,通过实施以传统加工技术为基础、数控加工为主线、先进制造技术为拓展的实训内容,并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比例,全过程融入质量、安全、环保意识以及科学态度、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秉承学校“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改革思路,构建“以工程认知、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为四层次,融知识、素质、能力于一体,能力培养为核心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依托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广东省精品课程、一流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机械制造技术训练》国家规划教材、《工程训练》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采用开放式、自主式、竞赛式、项目驱动式、虚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现场教学与网络课程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综合应用型人才。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及其共同构成的数字系统。课程利用智慧教学工具,打破传统课堂,开展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预复习,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探究、课堂讨论、案例解析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基本解决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不足和学业倦怠的问题,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奠定重要基础。辅以课程思政为学生提供学业、品德等方面的支持,构建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程通过强化基础理论、结合工程实例和电子前沿技术,培养问题分析与电路设计能力,培养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实现了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育人目标。

  本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国家一流本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省一流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从课程的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思政性五个方面入手,重构土力学课程知识体系,将课程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度融合。

  明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较默渗透课程思政,利用工程案例强调土木工程师的素养要求,注重工匠精神的塑造。形成了“线上+线下”任务驱动式学习、“问题导向+学生中心”的研究型学习、“项目+全过程”实验探究式学习课程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新时代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体系有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和技术经济等,属于典型交叉学科的技术应用型课程。针对综合性强和物理技术为主的教学内容,如固废来源、分类和性质,分选固化,法规标准等,强调认识和了解,设计能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高阶教学问题,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化学和生物技术为主的内容,如污泥处理、垃圾焚烧,堆肥和填埋,提炼重点难点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剖析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线上讨论-期末综合分析”全过程开卷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事业的路径,为解决大学生不愿意到乡村工作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案。课程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主要以贫困地区和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为授课对象,将广东乡村振兴帮扶点等作为实践基地,构建“红色教育”等5模块的理论实践教学,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从“听、看、干、悟”四个层面强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了解优秀乡土文化、特色农村产业、绿色乡村生态相关知识与方法,引导学生传承红色精神,培养一批厚植家国情怀、掌握“三农”建设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大学生,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